各院部、各部门:
现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望认真学习,遵照执行。
2020年11月30日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我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3年)”,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二)具体目标
1.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2.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进一步强化,育人能力进一步提升,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达标建设。建成60门充满德育元素、有效发挥德育功能、示范引领作用强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达标课程达90%以上,确保课程思政落实落细、见功见效。
4.打造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成10个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团队,形成10项以上校本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成果。
三、主要工作任务及举措
(一)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1.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全体教师要牢固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深刻理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都是育人,都在于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二者具有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但又有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不同的侧重。全体教师既要认识到二者的本质联系,又要明确二者的区别,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2.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加强对教师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强化教师课程育人理念,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塑造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全员培训,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自觉、主动地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充分运用专题研讨、集体教研等手段,通过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3.搭建研究平台,建设创新教学团队
搭建课程思政研究、交流、建设平台,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团队,发挥其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断深入,不断提高。
(二)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各院部、各专业要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贴标签”“两张皮”现象。
2.分类推进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特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要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健全人格、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开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专业课程。要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产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的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建筑、信息、制造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林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医护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食品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安、食以安为先”的理念,注重食品安全意识和习惯教育,培养学生依法安全生产、经营的素养。
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训及实习课程,要注重工学结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教育,增强诚实劳动、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培养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三)推进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在教学目标设计、教案编制、课件、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试等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成效。
(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多纬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价工作和深化教学改革中落实落细。完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塑造”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塑造”“思政功能”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思政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塑造”“思政功能”指标;在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塑造”“思政功能”观测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的重要内容。
四、工作安排
(一)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和教研活动
教务处、各院部要把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年度培训计划。每学年教务处至少举办1次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帮助教师自觉、主动、有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院部每学期要举办1次面向本院部,与院部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各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要把课程思政纳入学期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不少于3次的课程思政专题研讨、集体教研。组宣部要为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学习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现代教育中心要为教师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二)全面修订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修订课程标准,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2021年8月底前完成所有已开课程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后续新开课程在开课前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强力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达标建设
在全校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中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达标建设。每年立项建设2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挥好示范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全面提升。三年内,全校所开课程中,达标课程达90%以上。
(四)打造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团队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着力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团队。3年内,建成10个校级以上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团队。
(五)“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每年开展1次课程思政专项教学竞赛活动,对在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授予教学质量优秀奖。结合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创新大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六)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务处要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院部教学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学生课程学习评价》等,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与成效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评学”“评教”“评管”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人事处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
(七)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究
科研处要组织力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和课程思政实践成效的总结提升。每年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3年内要形成一批标志性的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组宣部、学工部等部门联动、各院部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党委书记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院部院长(主任)、书记是本院部课程思政的具体责任人。学院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二)加强协同联动
教务处负责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部署、督导、评价。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的业务配合。组宣部具体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指导、宣传推介。学工部具体负责学生活动的课程思政建设,鼓励、督促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人事处具体负责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并组织实施。各部门明确职责,协同联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取得显著成效。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教务处、各院部及相关部门要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价,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四)加强支持保障
学校要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课程思政专业培训。课程思政立项建设项目纳入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给予建设经费支持。每个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给予1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每个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团队给予2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教师教学竞赛获奖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